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前后已有25年的历史。[1]作为中国大陆最早建立的当代中国研究机构之一,中心将当代中国研究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在广泛学习借鉴海外当代中国研究优秀学术成果和学术经验的同时,尝试探索具有原创性的综合社会科学成长路径。2005年,中心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本以当代中国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球中国学界的社会科学类中文刊物《中国研究》(先后由周晓虹与谢寿光、周晓虹与翟学伟担任主编),并提出了“让中国研究听到中国的声音”的口号,2012年起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2010年后,南京大学的当代中国研究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中心与包括哈佛-燕京学社、弗莱堡大学汉学系、利兹大学白玫瑰中国研究中心、悉尼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中心、爱知大学中国研究院及世界大学联盟在内的全球多所著名的中国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前后共举办了五届“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七届“中国研究国际暑期班”(2010-2016),并在中国社会学会年会期间连续举办五届“中国研究主题论坛”(2014-2019),此外还举办了数十场以当代中国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讲演,在海内外中国研究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2018年末,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周晓虹教授领衔的“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项目正式入选南京大学“卓越研究计划”。此举既为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条件和物质基础,也为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更名为当代中国研究院、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与提升学术影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以全新的姿态呈现于学界和社会公众面前。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著名社会学家金耀基教授欣然为研究院题写了院名,“让中国研究听到中国的声音”也正式成为研究院院训。
自2019年1月开始,研究院全面启动了以“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与“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为两条主线,以口述与社会记忆为理论支撑和主要方法的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六年来,研究院学术团队相继前往洛阳矿山机器厂(现中信重工)、中国第一拖拉机厂、三线建设贵州011、061、083三大基地、鞍钢集团、大庆油田、义乌小商品市场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沿海省份(原)数十家乡镇企业进行口述史访谈,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群体(志愿军老兵、劳模、女兵、铁姑娘、社会学家、知青、乡村教师、赤脚医生、新华报人等)进行深度访谈,已访谈超过1500位当代历史的亲历者,积累3000多小时的录音资料和数千万字的口述历史逐字文稿。
研究团队的足迹已踏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台北、香港、四川成都、河南洛阳、云南昆明、贵州六地市(贵阳、安顺、凯里、遵义、六盘水、都匀)、江苏(南京、苏州)、山西(晋中、大同)、甘肃兰州、辽宁鞍山、黑龙江大庆、山东济南、陕西西安、浙江(义乌、温州)、福建晋江、广东(广州、佛山、中山、东莞)等数十个城乡地区,并得到海内外众多一流高校和知名学者,各地有关部门和人士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自2014年以来,我们已连续十年在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上举办“当代中国研究”论坛(其中2019年后即以“口述史、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为题),连续三年举办首届“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习营暨文稿修订会。
在此基础上,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联合学界同仁已出版了三种理论著作(《传承与断裂: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学与社会学家》《文化的意义:彻底关系主义的纲要》《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四部博士学位论文(《我跑故我在》《时间焦虑感》《历史的共情》《转型时代的精神锚定》)、两种三卷人物群像口述实录作品(《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不灭的薪火——40位乡村教师口述实录(1949-2024)》)、五种八卷工业建设口述实录作品(《农业机械化的中国想象:第一拖拉机厂口述实录》《工人阶级劳动传统的形成:洛阳矿山机器厂口述实录》《战备时期的工业建设:三线建设口述实录》《为工业中国而斗争:鞍山钢铁公司口述实录》《我为祖国献石油:大庆油田口述实录》)及文集一卷(《集体记忆与多维叙事:比较视野下的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了数十篇与口述史相关的学术论文,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和专题讲座,赢得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也已成为口述史与集体记忆研究的跨学科重镇。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
2025年5月20日
[1] 2000年,周晓虹教授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学归来,即在当年秋季开设博士研究生课程“当代中国研究”,并于2001年申请成立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因有关部门通过时认为社会学系成立全称性的“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不合适,故建议改称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中心更名为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2019年中心再度更名为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